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中国式西餐的困局及出路(3)

2007-08-20 09:13 行业分析


  近几年,“食品安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西餐的分餐制、考究的就餐环境比传统中餐理论上更卫生,但并不等于西餐绝对安全,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危机”即是反证。

  随着消费者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媒体的积极介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做法日渐被迫走向透明、规范。例如以国产肉冒充进口肉、以中餐做法拼凑西餐等糊弄消费者的做法日渐难行其道。

  另外,建立在“食品安全”基础之上的“食品营养”课题,也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成为一些西餐食品的硬伤,例如可乐、薯条、炸鸡等西式快餐由于高脂肪、高热量甚至涉嫌含有致癌物质等备受指责。具有数千年餐饮文化的中餐积淀了许多营养保健的话题,而西餐在“营养保健”理论在中国市场几乎是空白。这无疑增加了打着“西餐”旗帜的“中式西餐”企业的补课环节,延长了市场发展周期。

  8、“中式西餐”的定位尴尬-----非中餐,西餐乎?

  “中式西餐”的“本土化”的做法不失为西餐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一种途径,例如绿茵阁等企业以“将西餐大众化”为策略,以中西合璧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及口味,平民的价格推出,使许多中国人不出国门就领略了西餐。许多以“中式西餐”为变通捷径的企业也大胆“拿来”,“洋为中用”,吸引了许多好奇的消费者光顾,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中式西餐”到底是中餐还是西餐?尤其是一些“中式西餐”餐厅将筷子、刀叉一齐上,将餐品随意地冠以“法式、意式、日式、美式、泰式、港式”等名号,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一个小餐厅真能承载这么多的东西吗?这些大多是商家的噱头,甚至是随意捏造、子虚乌有。放眼一些西餐厅,餐桌之间难以侧身而过,催菜声、抱怨语此起彼伏,人声嘈杂如菜市场,背景音乐如冥音抽丝。这些“中式西餐”企业真是象自己宣扬得那样在“传播西餐文化”吗?倒象是急功近利,抓住顾客对“西餐”的好奇心,只关心上座数、翻台率,用西餐做外衣来“忽悠”中国老百姓而大赚人民币。

  虽然有许多消费者为其买单,但实质上,“中式西餐”的成功是当初某些企业抓住正宗西餐尚未大规模占领市场空间的机会、消费者对西餐的无知及好奇的心理,也即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的投机行为。同时,“中式西餐”也误导了中国人对西餐的认知,使未接触过西餐的国人认为西餐就是“中式西餐”企业传播的那样。例如许多国人吃到的“沙拉”大多是土豆、蔬菜和水果的拼盘,但实际上土豆沙拉仅是俄式沙拉的一种,西欧许多国家的沙拉是不放土豆的。

  所以,许多“中式西餐”从本质上讲是“草根型”西餐,是针对绝大多数未领受正宗西餐的中国老百姓的“盗版”西餐,甚至可以说是阻碍了消费者知情权的“愚民”西餐。

  二、“中式西餐”的大旗还能扛多久呢?

  中国西餐业的兴起是社会改革开放的结果,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国人接触正宗西餐的机会、对西餐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消费者在日趋理性指引下对“性价比”、“正宗”的重视,一些糊弄消费者的“中式西餐”能逍遥多久呢?除了有低价格优势外,“中式西餐”还能凭什么防止消费群体流失、继续吸引众多消费者呢?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特征日益明显,市场饱和度提高、竞争日益激烈,“中式西餐”还能拿什么与强大的中餐、日益强大的正宗西餐竞争呢?

  例如,在国内西餐业,各种正宗西餐或专业主题西餐厅逐渐走出了星级宾馆,开到大街小巷。在全国西餐业最发达、西餐消费较成熟的广州,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正宗的西餐菜式,西餐业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中,一些以正宗西餐为追求、更具异国情调的西餐厅从原料、烹制、环境氛围等尽量做到正宗,越来越多、受到追捧。

  目前的市场事实是:在中国西餐业中坚守正宗西餐、餐品定位单纯的西餐厅越来越多;许多国人接触过正宗西餐后,才恍然大悟到何为“西餐”,此前接触的是被“扭曲”了的西餐。

  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外国的中餐厅多是中国人的家园,但是在中国的众多“中式”西餐厅里,却很难觅到外国人的身影。这种反差,不能不令“中式西餐”企业反思。

  再有耐人寻味的是,“中式西餐”的领军企业广州绿茵阁在北京市场仅维持了半年即折戟而返,而且也从未进驻西餐业重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