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深度报道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区域白酒品牌的出路在文化

中国糖酒网 2016-03-22 14:27 专题报道
文化带来差异,文化是值得我们区域品牌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中国区域白酒现状不禁让我想到日本的清酒,它

    文化带来差异,文化是值得我们区域品牌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中国区域白酒现状不禁让我想到日本的清酒,它在日本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而清酒,也成为了日本的国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清酒逐渐不被年轻人所喜爱,迫于日渐式微的压力,清酒逐渐摸索出了一道“老文化焕新生”的重生之路:中小型产业者借鉴了葡萄酒的模式,强调产区特色、文化风物以及酿酒哲学,同时,对原料、水、曲等酿造条件进行了严苛的挑选,使得酿造出的清酒能够像葡萄酒一样品尝出丰富层次感。酒体和文化同时创新,进而为优质的酒体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

    目前,中国的区域型白酒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目模糊、品牌薄弱、故步自封、文化缺失。中国酒业协会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就是为区域品牌找到一条新出路,而此次中国地域标志酒品认定项目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地域的就是全国的,全国的就是地域的,挖掘地域文化是区域性白酒走向成功的关键。

    首先,区域性白酒浪费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岭南文化,它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的特点: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广泛;比如巴蜀文化,此地天生物质资源丰富,坐拥要塞,文化兼容儒释道,蜀中自古多大将,多豪情,多志气;再比如河套文化,做为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衔接融合的地区。多少年来,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浓郁地域特色的景观,创造了以草原、阴山、黄河为载体的灿烂的河套文化。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至少一种独特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社会文明,但是这样绚烂的文化却甚少在白酒上得以体现;

    其次,区域性白酒有特色但是缺乏挖掘。白酒是中国独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物。且不说中国白酒拥有近9000年的历史传承,地方水土也是造就白酒多样化的重要因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水土既是说地理环境,也指代自然条件和气候。不同的地区,水土不同,孕育出的东西就完全不相同。这样的道理完全适用于白酒的酿造,四川的粮食、窖泥运到北方也会酿不出同样的风味物质。这是白酒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地方。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白酒这样一个具有独特识别性的产物在今天,同质化却日渐严重起来;

    第三,区域性白酒文化有挖掘但是欠缺整体推广。在中国白酒体系中,区域白酒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重,尽管如此,它们也是最尴尬最矛盾的一个群体。一线白酒企业资本雄厚,品牌力影响在外,应对强势的品牌部分区域白酒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的挖掘,但是挖掘得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导致企业文化没有鲜明的记忆点,形成“墙内开花墙内香”的局面,再加上区域白酒在品牌推广和整体包装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当消费者面临海量选择的时候,往往被一线企业吸引过去;

    第四,区域性白酒转型难,难生品牌。自2013年起,名酒转战区域市场,为区域市场上的本土白酒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不仅如此,甚至红酒品牌商都希望在区域市场分一杯羹。应对冲击区域白酒仓促调整,然而“船小好调头的理论”并不适用于白酒行业,一线品牌积极建立电商平台,进行互联网销售;打造大单品,迅速铺开销售渠道;甚至通过并购来增加自己的赢利点,相对而言,区域品牌在转变节奏上略欠一筹。加上政策未见松动,一线酒企下压,导致小企业透底,扰乱市场。政策无利好,渠道不好做,动销跟不上,市场挤压大,都是区域性白酒需要面对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