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深度报道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国际化新趋势对中国葡萄酒业的挑战

烟台日报 2016-06-16 14:49 专题报道
国际市场相对饱和,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oiv统计资料表明,欧美需求放缓甚至萎缩

  国际市场相对饱和,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oiv统计资料表明,欧美需求放缓甚至萎缩,全球葡萄酒年消费量约下降680万升。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市场相对成熟并饱和,增加市场份额十分困难;而中国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3多亿人口的中国,葡萄酒消费潜力极大,面对这个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国际葡萄酒巨头们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部署的重点,各国葡萄酒云集中国,竞争日益激烈,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葡萄酒市场新的战略重心。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中国进口葡萄酒55.5万千升,进口额20.39亿美元,数量同比增长44.58%,金额同比增长34.30%。中国以其广阔的市场资源,成为了欧美国家出口的主战场,国内葡萄酒企业面临国外夹击,零关税下的国际葡萄酒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竞争形势日趋残酷。

    国产葡萄酒的短板日益显现,市场竞争乏力。基础薄弱,风格雷同,缺乏特色,成为国内短板。产业基础薄弱,气象、土壤、市场、消费等数据缺乏更新与完善,对风味物质、产区特征、影响葡萄酒品质因素等基础科研没有系统开展,多元化风土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有调查显示,各产区的当家葡萄品种几乎都是赤霞珠和霞多丽,占70%以上,无法将我国多样性产区葡萄原料的品质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导致国产葡萄酒个性不突出。品种的严重同质化,加之企业间相互模仿,使国内产品相似率达到76%以上,彰显不出葡萄酒多元产区特色和中国风格。与国际葡萄酒主产国相比,在酿酒葡萄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化生产、质量标准与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法定产区制度、地理标志建设等环节普遍薄弱,导致性价比不高,个性和竞争力不强,影响中国葡萄酒国际化之旅。

    葡萄酒产业的动能和发展方式急待调整。就动力看,过去是靠生产要素投入,包括人口红利、资本投入、土地环境等一系列高投入,支撑葡萄酒产业增长。这种增长方式表现为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减弱了我国葡萄酒发展的动能,这种仅靠要素与投入驱动的葡萄酒产业动力亟待转换。实践证明,靠资本、劳动力、土地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是不能持久的,而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发展方式看,产业发展粗放,集约化、精细化程度低,重数量、轻品质、追求三高(高端酒、高投入、高价格),忽视个性与性价比导致结构不合理,高中低端酒比例失调。由粗放转向集约、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同质转向个性、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和性价比上来,成为葡萄酒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