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中国奶业:黄金八年,一地鸡毛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8-10-09 10:44 饮料
过去8年中,呈爆炸式发展的中国奶业,曾有多次建立秩序的契机,却被一一错失。最终,波及整个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爆发 9月20日晚上约7点,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闫斌突然接到通知,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全国七百多家没有卷入毒奶事件的乳品企业中,有135家作
 过去8年中,呈爆炸式发展的中国奶业,曾有多次建立秩序的契机,却被一一错失。最终,波及整个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爆发

    9月20日晚上约7点,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闫斌突然接到通知,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全国七百多家没有卷入“毒奶”事件的乳品企业中,有135家作为代表,将与会进行“奶制品质量安全承诺”。

    他急匆匆赶到北京,原以为就是找个人带头宣誓,大家照本宣科念完了事,却没想到会上发言激烈,掌声不断。

    许多企业老总把矛头指向了奶业领域的两大翘楚——蒙牛、伊利,认为这几年来,两家公司在各地争夺奶源,导致各地乳品企业的奶源地流失。

    会议抖搂出奶业问题一箩筐。“企业超常规发展,太快了,产量非常高,但养殖建设明显滞后。行业无序发展,跑马圈地,抢摘别人的果实,没法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大家都提出不能搞捆绑销售、低价销售。”

    本来是质检总局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会,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声讨会”。从中午1点一直到4点多,一开始举手发言,后来没时间,大家都递条子抢着发言。“房间很热,很多老总都说从来没有坐这么久开会,一直没有动。”闫斌说。

    “三鹿只不过是行业问题的爆发点,我们要考虑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雪顿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达尔吉说。

    闫斌注意到一个细节,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没有出席会议。第二天,李长江引咎辞职。

    黄金时代,“已经有人作假了”

    8年前,老周贷款50万元买了50头奶牛,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欣康村建起了牛棚。这座位于草原腹地的城市是伊利、蒙牛的重要奶源地之一。截至2007年末,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奶牛存栏10.8万头,奶牛养殖户1.36万户,像欣康村这样的奶牛养殖小区有74个。

    在那一年,养牛户只占村里人家一半多,全国奶牛也只有488.7万头,中国奶业方兴未艾。“当时政府大力支持养牛,1平方米土地租金1年5毛钱,买进口牛可以贷款,一头牛15000块钱。”老周回忆。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奶业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大约10年时间。在此之前,畜牧业只是农业的附属行业,并未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更早些时候,牛奶只是北方的一种自给自足的食品,富余的部分才会被牧民卖到奶粉厂。

    数十年来,中国奶业发展一直颇为缓慢。1950年,上海开始生产光明牌奶粉,内蒙古、广州出现了乳品厂。6年后,第一届全国乳制品会议在北京召开。直到1958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局才颁布“乳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这是最早的国家级部颁标准。1984年7月,国家经济委员会首次将乳制品工业作为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列入《1991年至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

    在闫斌的印象中,那时候的牛奶叫“铃铛奶”,奶农用桶装着鲜奶,摇着铃铛走街串巷。家人买了到炉上一热,牛奶表面上就出现一层奶皮子。而奶粉则是老人和小孩的专用品。“瑞典利乐公司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这种喝牛奶的传统习惯。”闫斌说,这家全球最大的软包装提供商带来了无菌包装技术,使得“铃铛奶”变成了软包装的长效奶。这被认为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革命性”事件。

    1990年代是几大乳品企业的起步阶段。1993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这两家企业凭借原有的国企规模,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场。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

    雀巢、卡夫、达能、帕玛拉特等国外乳业大亨也在这个时期先后进驻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乳品企业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发展。

    很多农民加入了养牛户的行列。在老周的印象中,那是奶农们的黄金年代。当时1公斤牛奶是1.6到1.75元,牛饲料也不贵,最高7毛钱/斤,草料也才2毛钱/斤。平均下来,每头牛1年能赚四五千元。如果下牛犊,还能卖四五千元。“当时在村里,牛最多的,钱就最多。不像现在,谁养牛谁头疼。”老周说。

    那时候欣康村还没有奶站,老周记得邻村有,但因为资金、设备没有到位,一直没有开张。他和其他的养牛户自己用机器挤奶,也有用手挤的。当地的乳业公司离村有三十多公里,他每天开着三轮车,载着三百多公斤奶,摇摇晃晃去送奶。“当时已经有人作假了,往牛奶里加水、加盐。”老周回忆。另一个养牛户老王记得,有些奶农的牛奶被检出不达标,“就拎回家做奶豆腐,往市场卖,有时候也自己做奶茶喝”。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其中包括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随后几年,伊利、蒙牛等多家著名乳业,分别成为国家质量免检产品。

    “这就是一张纸,到底捅不捅破它?”

    2001年,在西安蒋家寨村,有人观察到了畜牧业的发展热潮,开始筹备成立机械化奶站。1年多后,他建成了当地第一所奶站。

    蒋卫锁,这个后来被媒体称为“奶业打假第一人”的养牛户,当时正在这个朝阳产业上踌躇满志。他是最早投资奶站的一批人之一。当时建奶站跟“修房子”一样简单,不需要工商执照,也不需要卫生许可证之类的行政审批,只要有资金、设备,就能开业。

    直到“三鹿”事件爆发前,奶站的监控管理并没有改善。蒋卫锁觉得,甚至更加混乱了,“像我这样不掺假的人很少”。

    当时,像他这样的奶站并不多。“主要是奶贩子收奶,再加上企业自己建点收奶。”蒋卫锁回忆说。

    2002年,中国奶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从2001年到2006年这5年间,中国奶牛存栏增长率、牛奶总产奶量年均递增长率、奶类总量年均递增长率、人年均占奶量年均递增长率都呈两位数增长,几大项指标的综合年均递增长率达到了23%,是前50年年均递增长率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