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政策法规 > 食品法规 >

食品法规

广东省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

2007-09-20 09:14 食品法规


  自8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使得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全国仍处于领先水平;发展强劲的食品包装与机械制造业,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机械设备和成套生产线,为食品工业上水平、保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时大量的外资、合资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工艺技术,也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

  4.体制优势。多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使我省食品企业有较强的市场活力,为实现跨越式增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随着企业体制改革深化,涌现出了大批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各行业的龙头,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我省食品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200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占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分别是42.81%、25.48%和21.35%。精深加工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制造业所占比例偏低,中小学营养午餐至今未能启动,餐桌食品和传统食品基本上没有实现工厂化生产。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差,尤其是大量规模以下的小企业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较差、品牌意识淡薄、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形势的要求。

  (二)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法制、标准不健全,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以致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的违法活动时有发生;一些淀粉、酿造、屠宰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没有认真执行环保“三同时”,“三废”排放不达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

  (三)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国标、行标制(修)订工作我省企业参与少,不利于产品的稳定和推广。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保证食品质量的必备条件。

  (四)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配套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分散农业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适应加工业发展的要求,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目前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相应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品质的提高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的有机结合还很不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加工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五)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尤其是超市、食品批发、零售市场出现的食品进货把关不严,经营不规范,不仅直接危及到食品安全,而且增加了生产企业负担。

  第二章食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实施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为核心,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企业创新、科技进步和质量监管,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高起点、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增长速度和规模:在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2005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460亿元,至2010年达到2600亿元,2005年-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以上;在全国的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0%左右,并进一步扩大出口额。

  

  (二)结构调整: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国经营且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向“高、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在大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食品,并提高其在食品产品结构中的比重。

  (三)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搞好生产管理环境,综合利用各项资源,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食品工业排放的水、大气污染物要做到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水平。

  (四)建立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食品产品朝着安全卫生、方便营养、绿色、无污染及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开发更多的有机食品。积极采用或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限量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实施GMP(良好生产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质量管理规范,强化对食品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确保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第三章发展的重点和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及布局:

  突出抓好“四大工程”和“九大基地”建设。

  (一)四大工程

  1.放心食品工程。坚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打造知名和信用程度高、深受消费者和市场接受的公共品牌,壮大“广东粮、珠江水”行业品牌。获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数量居全国前列。

  2.绿色食品工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富含营养的绿色食品,提高其附加值。到2010年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产品达到全部产品的50%,通过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达30%。

  3.功能食品工程。开发符合营养、健康的定型包装食品、婴幼儿辅助营养食品以及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

  4.特色食品工程。加强岭南传统食品的保护与开发,推进传统食品产业的现代化。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可行的保藏方法和包装形式,开发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产品和具有岭南饮食文化特色的餐桌食品,占领国内市场。

  (二)九大基地

  1.肉类加工基地。支持中山市黄圃镇建设腊味镇,使其成为我省广式腊味及肉类加工生产、集散地;支持广东双汇温氏食品有限公司、广州江丰实业有限公司、长江食品集团公司等肉类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罐头行业重点支持鹰金钱、甘竹、粤花等企业的发展。

  

  2.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基地。重点建设广州、深圳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生产、配送实验基地,河源市旅游食品生产制造基地,广州、深圳等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和功能因子明确、功能作用显著的第三代功能食品。

  3.饮料制造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企业和品牌:啤酒有广州珠江、深圳金威、肇庆蓝带等,运动饮料、瓶装饮用水有健力宝、乐百氏、仙津、华山泉、怡宝、飘雪、长寿村。鼓励和规范发展符合饮料消费市场规律的主流产品;降低碳酸饮料比重,重点发展醋饮料、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支持果蔬饮料和矿泉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4.水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是汕头、湛江、阳江和珠三角等市。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贝、藻和海珍品精深加工,在低值鱼类、贝类、藻类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开发速冻方便食品和小包装即食产品,解决淡水鱼的土腥味问题。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海上保鲜保活运输业,形成生产、暂养、保活保鲜运输一条龙。突破超低温冷库建设技术和超低温金枪鱼深加工技术,开发国际国内金枪鱼市场。利用海澡、鱼油、鱼骨等海产品,大力发展低盐、低糖、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开发海参、海星、海胆、扇贝、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培殖海马、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同时,加强渔业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行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规范(如HACCP、ISO),制定、修订一批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培育水产品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5.果蔬贮运加工基地。重点是粤西地区,包括茂名、湛江、云浮和粤东梅州等市。努力提高水果、蔬菜的品质和调整品种结构,加大果蔬采后贮运加工力度,使我省果蔬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既重视鲜食品种的改良和发展,又重视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保证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的形成;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加速果蔬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形成果蔬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科工贸一体化;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果蔬加工产业,在“原料-加工-流通”各个环节中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来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同时,加快我省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重点发展果蔬贮运保鲜、果蔬汁、果酒、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大力提高果蔬资源的利用率。

  6.调味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复合调味料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海鲜风味和各类香辛料与传统酿造调味品的融合,主要支持广州、佛山、江门等地区的酱油发展和广东佳隆食品公司的鸡精及鸡粉。

  7.制糖基地。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炼糖和湛江制糖两大基地,珠三角炼糖企业以生产高品质食糖市场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开发高档精制及小包装食糖市场;湛江地区以遂溪县、雷州市、湛江农垦系统为三大优势产区,扩广甘蔗良种良法;以徐闻、廉江、麻章为发展区域,同时抓好各糖厂蔗区甘蔗基地的建设。

  8.焙烤和糖制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