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政策法规 > 食品法规 >

食品法规

大豆新政有利于粮食安全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10-07 15:48 食品法规
近日,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国内大豆安全。该《意见》旨在限制外资企业对我国大豆产销环节的控制,可以明显感觉到政府已经注意到粮食问题并非总量控制就能完善,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可能是整个粮食领域、甚至宏观经济的风险。 国际

  近日,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国内大豆安全。该《意见》旨在限制外资企业对我国大豆产销环节的控制,可以明显感觉到政府已经注意到粮食问题并非总量控制就能完善,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可能是整个粮食领域、甚至宏观经济的风险。

  国际粮价在2008年大幅波动,资料显示,我国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上,基本上保证了我国能够独立于国际粮食市场之外,但总量自足并非代表着我国粮食自主权权高枕无忧,大豆就是最大的潜在风险。我国的大豆危机肇端于20世纪末,当时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无法和拥有巨额粮食补贴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大豆相比。更为严重的是,以所谓“四大粮商”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渐渐也渗透进入大豆加工行业,很短时间内国际资本就控制了我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外资控制的大豆加工企业更加强化了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2900万吨,约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66%。

  传统的粮食安全观认为,刚性的粮食消费若由弹性的国际市场供给,等于将一国人民的饮食安全绑架于国际关系之上,这种风险是一个战略性大国所无法承担的。但在目前的国际关系生态网之下,这种危险发生的概率较低。另外粮食禁运式的威胁手段也明显有违国际关系基本原则。这种风险的偶发性以及全球化程度加深使人们对其评判大打折扣。2008年全球粮食风波显示了粮食依赖的另一大风险,即国际粮价并非稳定,其波动将直接导致本国物价水平的以更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波动若没有国内生产来抵御将造成经济、社会的普遍危机。

  在粮食总量自给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大豆价格被国际市场所左右,是否就不会出现粮食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的现象呢?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国际粮价之所以大涨,并非由于自然灾害或人口增长,而在于油价上涨后带来的生物能源的兴起。而目前的技术决定生物能源仅仅采用玉米为原料,由于粮食生产的替代效应和比价效应,玉米价格的上涨破坏了玉米与小麦的比价平衡,这导致需要调整替代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粮食价格实现全面上涨。

  我国同样存在类似的趋势,从 2007年12月开始,国内豆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使豆油与大米比价迅速偏离历史稳定值,这种偏离存在回归正常水平的动力,其推动力量就是“种植替代”。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250万公顷,较去年增加80万公顷,增幅达到9.2%,同时预计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为 2740万公顷,比2007年减少了65万公顷,降幅为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