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深度报道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远古时期的药酒

九州糖酒网 2016-08-22 17:48 专题报道
药酒用于治病或保健在中国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

    药酒用于治病或保健在中国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35个,既有内服药酒,也有外用药酒,至少有五方能被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可惜的是,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添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像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古典医学文献,其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专论用汤液醪醴治疗疾病。醪和醴都是酒类。《素问?血气形态篇》载:“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大意是,经络运行不畅,病者表现大都是肌肤麻木不仁,治疗宜用按摩和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大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比如“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以治疗妇人腹中刺痛。《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比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等。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取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时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果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它成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

 从汉代开始,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组成部分。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其中即有“药酒”治疗两则:一是以“ 三石药酒” 治愈齐北王的“ 风撅胸满”,一是用中药蓑若一撮配酒饮服治淄川王美人难产,皆可作为药酒疗疾的力证。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除了记载有药酒的生产方法,用酒的方剂也颇多。比如《伤寒论》中的灸甘草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抵当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及《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候氏黑散、天雄散、肾气丸、红蓝花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中所用的酒是米酒,其味辛甘、色如琥珀,《伤寒》、《金匮》中称为清酒。张仲景用酒的方剂甚为广泛,而真正称得上酒剂的是《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红蓝花酒,用来治疗妇人腹中刺痛。

  药酒作为补酒在唐宋时期较为盛行,这一时期,药酒已开始由治疗性药酒向补益强身和养生保健酒方面发展,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等都有药酒专篇,收载各种用以治疗疾病的药酒以及制作药酒的方法。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诸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不过,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渐多,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孙思邈在这两部书中,总结了前代散落在坊间或医籍中的酒方和酒剂后,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分类和概括,保存了大量的药酒酿制和运用的实践经验。从其所载的药酒看,药酒的应用范围已涉及到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对于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此时期的滋补保健酒主要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补益药材,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用药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美容等类型。比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用桃花浸酒以美容。宋代《普济方》中的固本酒,则能补益气血,调理肺、肾、脾、胃,可固人之根本,使人体气血充盈,面部经络疏通而达美容效果。

  《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 年)刊。作者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历朝亲侍进用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等,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有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对酒的利害概括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则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著作中还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

  这一时期也发展出许多新的药酒方剂。明代医书中,比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都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仅《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就达300余方。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药酒也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运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 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李时珍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辑录五加皮酒、天门冬酒、地黄酒、牛膝酒、当归酒、枸杞酒、人参酒、黄精酒、茴香酒、虎骨酒、鹿茸酒等69种。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有人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约为200 多种。这些配方极大多数是便方,具有用药少、简便易行的特点。

  清代的医药学家同样也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方。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中,比如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同寿录》等,均收载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更为盛行,比如乾隆帝常饮用的“松龄太平春酒”,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软、纳食少味、夜寐不实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夜合欢酒”也是清宫御制的一大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欢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等症。

  清代乾隆年间,山西名医王吉天发明了鸿茅药酒,是中国用药最多的酒剂型复方中药。本方药物众多,包括有祛风燥湿药、通经活血药、温里助阳药、芳香开窍药、温化寒痰药、健脾和胃药、补气养阴药等十八大类六十七味药。《绥远通志稿》记述鸿茅药酒:“色如胭脂,香味醇厚……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本号恐人仿制,密而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