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酒之功过论——2023年贵阳孔学堂冬季论辩大会举行

未知 2023-11-20 11:24 白酒
11月18日,2023年贵阳孔学堂冬季论辩大会举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胡发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余治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
11月18日,2023年贵阳孔学堂冬季论辩大会举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胡发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余治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郭晓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强,分为两组围绕“酒之功过论”这一主题展开论辩。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主持。
论辩会上,胡发贵教授持正方观点率先发言。他从酒的历史和酒是人类的创造来阐述自己观点。“酒在中国由来已久,酒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和人类伟大的创造,酒是合欢的水、性灵之水,同时,酒也是生活必需品,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交往、分别、相逢都要饮酒,让人感觉到有生、有气、有知、有义,也能提升生活质量,使人愉悦,可见,酒无过且有功。”胡发贵说。
随后,持反方观点的余治平教授从酒的“神创性”起源和酒的危害性等方面,证明了“酒之过”。他认为,酒的起源在于神而不在人。仪狄造酒也并非为了人类自己的欢乐和愉悦,而是便于巫觋借助于酒而沟通天神。帝女命令仪狄酿酒,说明她不知从哪里早已就知道酒的存在及其功用、好处与美妙。禹帝喝了后却疏远仪狄,并果断拒绝继续再喝,“绝旨酒”是出于后世君王必有因酒而亡国的担忧,同时也坚信人类没有控制酒的能力。《酒诰》中,周公提出“祀兹酒”,强调酒应当首先用于祭祀天神祖鬼,人喝酒是有条件的,即“饮惟祀”。后世人们在喝酒成为习惯之后,则逐渐遗忘了酒的最初功能,而以自己享用为理所当然。“无彝酒”则要求降低饮酒频次,公卿王孙不能常饮,原因就出于经济成本、政治统御、信仰信念方面的考虑。对待酒,儒家的立场是不断绝、不禁止,但要以礼法进行适当调节和限制。“德将无醉”是底线要求,提倡去醉、防止醉,拒绝酒后伤身、乱性,因而把酒与个体自我品行修养的工夫论捆绑在一起,赋予喝酒以道德内涵和教化规定,主张有意义地喝酒,并以此为乐趣。
紧接着,刘强教授从酒的功能等方面,回应了余治平教授的观点。他说:“在中国古代,酒已成礼。各种礼仪上都需要饮酒,酒能沟通神、人,祥和关系。其次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能使人快乐,是解忧去烦恼的‘良药’。酒还能见性情,酒虽是物质,但能让人进行精神交流,使人精神的自我得到释放、舒展、提升,甚至忘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是多样的,追求精神愉悦,可以寄情山水以作乐。”郭晓东教授借诗辩驳刘强教授的观点说:“禁酒令在每个时代都有,说明酒是一种负面的东西。饮酒以后,我们的身心就被酒精所控制,不能自由自主的控制我们的生命,意味着道德被个人欲望所牵制,不仅伤身、误事,还产生败德、乱政等不好的后果。”
“中国有几千年的饮酒历史,酒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物品,而是一个精神化的特殊存在。”论辩会最后,贡华南总结道:“酒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酒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一方面,从庄子到王阳明一直在赞美酒,认同酒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西周开始,批判酒也从未停止,现代科学也表明饮酒过度对身体伤害大。”
“中国人对酒爱恨交加,苏东坡强调‘酒味多于泪’,在漫长的饮酒历史中,酒的属性、酒的味道愈发丰富。如何来解决许多精神上的困惑?而充满着精神的酒,很多时候就可以实现精神调节的功能。”贡华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