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企业动态 > 企业人物 >

企业人物

李德美:不能有概念无内容

华夏酒报 2010-07-09 09:30 企业人物
中国葡萄酒要有“内容”支撑 ——访资深葡萄酒专家李德美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绝对数量将越来越大,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个规律在其他葡萄酒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产品与品牌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广泛,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日前,资深葡萄酒专家李德美对《华夏酒报》记者如是说。

  进口葡萄酒有短板

     谈起进口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李德美认为,中国本土葡萄酒在销售渠道等方面有优势,对本地市场的把握和饮食文化更加了解,这些对其发展非常有利。但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较短,在产品与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补充和提高的还很多。暂且先不和欧洲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国家相比,就是与新世界的葡萄酒国家相比,中国也存在很多不足,产品本身也不具有优势。进口葡萄酒在葡萄酒文化和葡萄品种方面内容更丰富,但很多进口葡萄酒商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饮食习惯不是很了解,这是进口葡萄酒的短板。

     李德美说,未来,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应该有很大的潜力。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几个国家都在南半球,葡萄的收获时间和中国的不同,当年的葡萄酒就能供应中国当年的市场,加之这几个国家在葡萄酒的口感品质方面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要求,葡萄酒的性价比也很高。智利的葡萄酒关税很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税会越来越低,未来可能会出现零关税,智利、澳大利亚具备葡萄生长的先天优势,他们的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市场前景很好。但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随着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需求的增加,欧洲的传统葡萄酒国家在中国市场上也将有更好的表现。

  文化背景左右选购

     谈到现有进口葡萄酒商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李德美说:“实事求是地讲,目前,还没有特别适合中国的葡萄酒运营模式。当前,中国市场的葡萄酒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地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在生产本地葡萄酒的同时,进行进口葡萄酒的销售,这种模式往往在产品的选择上会有一些盲点;另一种是纯粹外国背景的公司在中国经营进口葡萄酒,他们的销售对象局限在经常消费葡萄酒的人群,这些人主要包括国外消费者以及在葡萄酒国家生活过的中国人,另外,就是大中城市里有消费实力和葡萄酒消费习惯的人群,而这些对象数量有限,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受到限制。相对来说,在大的进口酒公司中,富隆和桃乐丝是做得比较好的,富隆公司比较了解和尊重中国本地的饮食文化和思维习惯,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桃乐丝是一家欧洲的家族葡萄酒销售公司,具有丰富的销售葡萄酒经验,在业务扩张时比较务实,这也是一些家族公司的共同特点。”

     “从目前来看,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品牌、包装和价格,口感表现还没有成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果用高中低档来界定北京葡萄酒市场的话,进口葡萄酒100元以下的算低档,100元到500元的为中档,500元以上的属于高档。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北京进口葡萄酒市场比较成熟,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团购在进口葡萄酒市场中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北京和其他大城市不同的地方。”

  不能有概念无内容

     李德美认为,中国葡萄酒要做好自己产品的品质,要研究本地消费者的口感倾向,不能复制别人的东西甚至盲目跟风。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炒概念,借助一些概念进行销售,但概念的背后一定要有内容支撑,如果仅有概念没有内容,很容易被消费者抛弃。目前,由于本地酒和进口酒还没有到达短兵相接的状态,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很突出;但是如果有一天,进口葡萄酒与本地葡萄酒共同争夺某一个市场甚至是具体到某一个消费者的时候,那么,本土葡萄酒的短板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记者有话说

  中国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本不是同一赛场上的对手,双方在基础、营销模式以及价格等方面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未来10年,进口葡萄酒消费比例会快速提高,但国产葡萄酒仍是消费的主流,同时,中国葡萄酒在这10年里也将发展壮大。10年后,中国葡萄酒应该更有能力与进口葡萄酒同台竞技。